科技赋能广西宜州蚕桑产业 助力县域经济发展
作者:覃玥、闫思远 时间:2025-07-28 点击数:
宜州是中国蚕桑之乡、中国优质茧丝生产基地,现有桑园面积39.6万亩,蚕茧产量10.2万吨,桑园面积和蚕茧产量连续多年保持全国县域第一,全产业链产值达110亿元。宜州区通过大力发展蚕桑养殖,将传统蚕桑产业打造成富民增收的“金色产业”,走出了一条“小蚕茧”带动“大振兴”的特色发展之路。
7月27日,国家蚕桑产业技术体系岗位专家赵卫国研究员、钱荷英教授和河池综合试验站黄康东站长在河池学院开展了“优质桑树品种及高效栽培技术”“养蚕与蚕病防控技术”以及“人工饲料化养蚕技术”技术培训活动,重点培训乡镇农业技术人员、养蚕农户、种养大户50余人。结合宜州栽桑养蚕等方面存在的实际问题,有的放矢地开展技术培训,并对蚕农提出的问题一一答疑解惑。


夏伐是成林桑园管理中极为关键的一环,它不仅关乎桑叶的产量和质量,还直接影响到蚕茧的产出效益。夏伐后的桑园管理更是至关重要,一系列细致入微的措施将为桑树的后续生长奠定坚实基础。下午在宜州区洛东镇王格村和德胜镇榄树村冒着高温进行了桑园现场培训,“桑树夏伐后,需全面清园,除草松土,及时做好排水防涝,合理施肥,加强病虫害防控……”赵卫国研究员在田间地头,详细讲解夏伐后桑园管理的相关技术和知识。讲解过程中,还有农户积极反馈自己在过往种植养殖中遇到的难题,专家现场一一解答,并给出解决方案、现场示范指导,确保技术能够切实落地见效。随后,在广西国色天蚕发展有限公司标准桑园示范基地发现桑树死亡现象,现场确定死亡病因为紫纹羽病,并提出了具体技术防治措施。


这次活动,有助于培养出更多高素质蚕桑乡土人才骨干,进一步普及提质增效种养新技术,推进宜州区蚕桑产业转型升级,实现蚕茧质量和产量双增。同时,充分发挥了国家蚕桑产业技术体系组团优势,突出传帮带作用,助力县域经济及乡村振兴。(作者:覃玥、闫思远 拍摄:闫思远 校对:劳旻旻 审核:覃宝山)